元 方从义 武夷放棹图
元 方从义 《武夷放棹图》简介
基本信息
- 名称:武夷放棹图
- 作者:方从义(号方壶,元末道士画家)
- 创作时间:元至正十九年(1359年,作者晚年)
- 尺寸:纵74.4厘米,横27.8厘米(纸本墨笔)
- 现藏地:北京故宫博物院
画面内容
- 主题:描绘福建崇安武夷山九曲风光,融合自然景观与道家意境。
- 主体元素:
- 右侧一峰高耸入云,山巅林木葱郁,峰下溪流蜿蜒;
- 溪中一叶扁舟徐行,岸上怪石嶙峋,林木丛生。
- 道家象征:
- 孤舟、奇峰隐喻“出世”精神,体现“天地与我并生”的哲学思想。
艺术特征
- 技法:
- 山体以纵向长线条皴染,强化峭拔高耸之感;
- 水墨浓润酣畅,仅用黑白两色表现山石层次。
- 构图:
- 奇峰占据画面主体,形成视觉压迫力;
- 孤舟与巨峰对比,营造渺小与宏大的空间张力。
- 风格溯源:
- 融合董源、巨然的江南画风与米芾云山墨戏;
- 草书笔意入画,风格潇洒奔放。
题跋与鉴藏
- 题识:
- 右上隶书“武夷放棹”,左面章草长题记述创作缘由(为同道周敬堇绘);
- 钤“方壶清隐”印,印证道士身份。
- 历代藏印:
- 含乾隆“石渠宝笈”“三希堂精鉴玺”及清代陈仁涛等鉴藏印。
历史评价
- 清代安岐誉为“方壶第一妙迹”,突出其空灵超逸的意境;
- 元代道教山水画的代表作,展现“简约玄澹”的道家美学;
- 研究元代隐逸文化与山水画转型的重要实物。
总结
《武夷放棹图》以简练笔墨重构武夷实景,将道教哲学融入山水创作,其纵向构图与黑白水墨语言打破宋画传统,成为元代文人画“写意性”转向的典范36。画面中孤舟独行的意象,恰是方从义“超然物外”道士心境的写照。
元 方从义 武夷放棹图
高清图下载地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