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 阎立本 步辇图 绢本38.5×138高清图下载

以下是关于‌唐代阎立本《步辇图》‌的详细解析,结合其历史背景、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进行分点阐述:


一、基本信息

  • 作者‌:唐代画家‌阎立本‌(约601—673年),初唐政治家和画家,以历史人物画著称,代表作另有《历代帝王图》《职贡图》等。
  • 材质与尺寸‌:绢本设色,画心纵38.5厘米,横138厘米(整卷含题跋总长约270厘米)。
  • 馆藏‌:现藏于‌北京故宫博物院‌。
  • 题材‌:描绘唐太宗李世民在宫中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史实场景,记录贞观十五年(641年)文成公主入藏前的关键外交事件。

二、画面解析

  1. 人物布局

    • 右侧‌:唐太宗坐于步辇之上,体态雍容,神情威严,由九名宫女簇拥(两宫女抬辇,四名执扇,两名持华盖,一宫女侧身侍立)。
    • 左侧‌:三人依次而立——红衣虬髯者为典礼官(鸿胪寺官员),白衣拱手者为吐蕃使臣禄东赞,末位为翻译官(通译)。
    • 构图对比‌:太宗居右,人物密集,彰显皇权至高;使臣居左,空间疏朗,形成主次分明的政治隐喻。
  2. 细节刻画

    • 服饰‌:
      • 太宗穿常服(圆领袍),体现非正式场合的亲和姿态;
      • 禄东赞着联珠纹团窠锦袍(吐蕃贵族服饰),反映唐代丝路贸易对边疆的影响;
      • 宫女襦裙色彩淡雅,与使臣团红色官服形成对比。
    • 表情与动态‌:
      • 太宗目光平和却隐含威仪,禄东赞躬身谦恭,典礼官肃立引导,人物心理通过姿态精准传达。
  3. 背景处理

    • 全画无背景描绘,仅以人物排列和服饰色彩分割空间,强化叙事焦点。

三、艺术特色

  1. 线描技法

    • 采用‌铁线描‌勾勒轮廓,线条刚劲匀称(如太宗衣纹挺括、宫女裙裾飘逸),体现阎立本“笔力圆劲,气韵雄壮”的风格。
    • 面部刻画细腻,太宗须发根根分明,禄东赞皱纹与络腮胡凸显异域特征。
  2. 设色与象征

    • 色彩以朱砂、铅白、墨色为主,宫女衣裙施淡青、赭石,整体设色简淡典雅,符合初唐宫廷审美。
    • 红色在典礼官服饰上的集中使用,暗示唐代官制等级与外交礼仪的庄重性。
  3. 历史纪实性

    • 画面严格遵循史实,如禄东赞的“椎髻赭面”容貌特征(《旧唐书·吐蕃传》载“以赭涂面为好”),体现阎立本作为史官画家的严谨性。

四、历史与流传

  1. 创作背景

    • 贞观年间唐蕃和亲是唐代边疆政策的里程碑,《步辇图》作为官方图像记录,兼具纪实与政治宣传功能。
    • 阎立本时任工部尚书,直接参与外事活动,此作可能为宫廷档案绘制。
  2. 流传考据

    • 现存版本被学界普遍认定为‌宋代摹本‌(约11-12世纪),但保留唐人笔意。
    • 卷后有北宋章伯益篆书题记、米芾等人观款,清乾隆帝题跋及“乾隆御览之宝”等鉴藏印。
    • 清末由溥仪携出紫禁城,后经国家文物局收购入藏故宫博物院。

五、文化价值

  1. 政治史价值

    • 为研究唐代民族关系、外交礼仪提供了直观图像证据,印证文献中“和同为一家”的唐蕃交往理念。
  2. 艺术史地位

    • 开创中国历史题材人物画的“纪实性”传统,与《历代帝王图》共同奠定唐代宫廷绘画范式。
    • 对后世帝王行乐图、职贡图类题材影响深远(如南宋《聘金图》、明代《宣宗行乐图》)。
  3. 真伪与争议

    • 部分学者(如金维诺)认为此作虽为摹本,但人物造型、服饰细节高度还原唐风,堪称“下真迹一等”的典范。
    • 画中宫女比例略小于太宗,是否符合初唐人物画“主大从小”的程式,仍存讨论。

六、研究建议

  • 对比研究‌:参考陕西乾陵章怀太子墓壁画《客使图》,分析唐代外交场景的视觉表达异同。
  • 技术分析‌:通过绢质纤维检测、颜料成分鉴定,进一步厘清摹本的具体年代。
  • 高清图下载地址:

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字画高清图古画高清扫描源文件,国画高清素材资源下载 »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绢本38.5×138高清图下载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