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代 南唐 周文矩 合乐图 高清图人物画国画
局部图欣赏
五代南唐 周文矩《合乐图》综合解析
一、作品概况
-
基本信息
- 形制与材质:绢本设色长卷,纵41.9厘米,横184.2厘米,现藏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。描绘南唐宫廷贵族宴饮奏乐场景,属五代人物画代表作。
- 题材溯源:以宫廷雅乐为主题,展现南唐贵族文化生活,与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并称五代世俗人物画“双璧”。
-
作者争议
- 画史记载周文矩擅绘宫廷人物,但此卷无款印,元代赵孟頫题跋定为周文矩真迹,近现代傅熹年、徐邦达等学者从人物造型与“战笔描”技法判定为南唐摹本,保留周氏典型风格。
二、艺术特色
-
人物刻画
- 动态捕捉:乐伎执笙、笛、琵琶等乐器,或低眉吹奏,或侧耳倾听,姿态自然生动,体现“以形写神”的观察力。
- 身份象征:贵族头戴镂雕金冠,衣纹繁复;乐伎着团花长裙,身份差异通过服饰细节精准区分。
-
笔墨技法
- 战笔描法:衣纹线条细劲曲折,如“颤笔”写就,既显织物质感,又呼应五代书法“屋漏痕”笔意,为周文矩独创技法。
- 设色雅致:以朱砂、石绿为主色调,贵族服饰敷金粉,乐伎衣裙施淡彩,形成“浓淡相宜”的视觉韵律。
三、历史背景
- 南唐文化语境
- 南唐君主李璟、李煜推崇文艺,《合乐图》反映宫廷“燕乐”制度的规范化,与《霓裳羽衣曲》复兴共同构成南唐“文化中兴”的缩影。
- 画中乐器组合(如方响、拍板)与五代王建墓乐俑、敦煌壁画可互证,见证晚唐至五代音乐文化的传承演变。
四、图像叙事
-
空间经营
- 采用“屏风分割法”,通过三道立屏将画面分为“备乐”“合奏”“宴饮”三幕,时空连续性与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异曲同工。
- 屏风绘山水花鸟,既作空间区隔,又暗喻“乐与天地和”的哲学内涵。
-
文化隐喻
- 女乐环绕的男性贵族似为李璟(或韩熙载),乐舞升平表象下隐含南唐政权“外示安逸,内忧外患”的时代焦虑。
- 案上置酒器、果盘,与《南唐书》记载宫廷宴饮规制相符,具历史考证价值。
五、鉴藏与研究
-
流传历程
- 北宋入宣和内府,《宣和画谱》著录;元代经柯九思鉴藏;明末归项元汴,钤“天籁阁”诸印;清末流出海外。
- 20世纪经方闻、高居翰等学者研究,重新定位其五代人物画史地位。
-
学术争议
- 部分学者认为此卷为《韩熙载夜宴图》散佚片段(如“清吹”部分),但人物服饰、乐器组合差异支持独立成卷说。
- 芝加哥本与北京故宫藏宋摹本(传顾闳中作)对比,揭示五代至宋人物画技法的嬗变轨迹。
六、艺术史价值
- 该作融合“绮罗人物”的唐代遗风与五代写实精神,上承张萱《捣练图》,下启北宋《朝元仙仗图》,是唐宋人物画转型的关键见证。
- 画面中“乐政相通”的隐喻,为研究五代宫廷政治与艺术互动提供了独特视角。
《合乐图》以精微的笔触凝固了南唐文化的刹那辉煌,其“乐中有忧”的复杂叙事,不仅彰显周文矩“穷理尽性”的艺术追求,更成为解读五代文人精神世界的视觉密码
高清图下载地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