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 许道宁 渔父图绢本49×219古画高清图下载

 

许道宁《渔父图》综合解析


基本信息

  • 作者‌:许道宁(约970—1052),北宋中期画家,活跃于汴京,以山水画闻名,风格豪放洒脱,被誉为“李成之后第一人”。
  • 创作时间‌:约北宋仁宗时期(1022—1063),正值其艺术成熟期。
  • 形制材质‌:绢本水墨淡设色,纵49厘米,横219厘米(长卷形制)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  • 著录依据‌:见于《宣和画谱》《图画见闻志》等文献,明清内府递藏,钤有乾隆、宣统鉴藏印。

画面内容

  1. 主题情节‌:
    • 以“渔父”为核心意象,描绘江河两岸隐士垂钓、行旅往来之景,融合山水叙事与文人隐逸情怀。
    • 卷首至卷尾空间延展:近景渔舟停泊、中景山峦叠嶂、远景烟岚缥缈,形成“可居可游”的山水意境。
  2. 典型元素‌:
    • 渔父形象‌:多着蓑衣斗笠,或独钓寒江,或群聚闲谈,暗含“渔隐”哲学。
    • 山水布局‌:奇峰耸立如剑,山石以“钉头皴”勾勒,树木枝干虬曲,体现北方山水雄浑之气。

艺术特色

  1. 笔墨技法‌:
    • 皴法革新‌:首创“长皴斧劈”结合“短笔点簇”,山石肌理刚劲凌厉,兼具写实与写意。
    • 动态构图‌:长卷横向展开,通过河流蜿蜒串联场景,疏密节奏张弛有度。
  2. 风格演变‌:
    • 早期师法李成,此作已显个人风格:淡化李成“寒林”萧瑟感,强化山势险峻与笔墨纵逸。
    • 人物刻画简练传神,渔父姿态各异,与山水比例协调,体现“天人合一”的视觉逻辑。
  3. 色彩运用‌:
    • 以水墨为主,淡施青绿、赭石,色墨交融而不掩笔力,营造苍润深远的空间感。

历史价值

  1. 山水画转型‌:
    • 打破北宋初期全景式山水范式,开创“边角取景”先声,为南宋马远、夏圭“残山剩水”构图提供灵感。
    • 将世俗生活(渔猎、行旅)融入山水,拓展了山水画的人文内涵。
  2. 文化隐喻‌:
    • 渔父形象承载北宋文人“仕隐矛盾”,既是对《楚辞·渔父》的视觉呼应,亦是对范仲淹“处江湖之远”士大夫精神的写照。
  3. 技法影响‌:
    • 其豪放笔法启发放逸画风,元代倪瓒、明代吴伟等皆受其影响,尤以“斧劈皴”体系对后世院体山水影响深远。

版本与争议

  • 真伪考辨‌:
    • 现存版本被公认为许道宁真迹,因笔墨风格与文献记载高度契合,且宋徽宗《宣和画谱》明确著录其《渔父图》六幅。
    • 部分学者认为卷尾山石略嫌板滞,或为南宋画院摹本,但整体气韵一致,仍具研究价值。
  • 流传经历‌:
    • 历经南宋内府、元代柯九思、明项元汴、清内府收藏,民国时期转入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总结

许道宁《渔父图》以“笔简形具、气韵雄壮”的艺术语言,成为北宋山水画从严谨写实向写意抒情过渡的关键作品。其长卷形制与叙事性构图,不仅展现北方山水的壮美气象,更通过渔父主题传递了文人隐逸的理想。此作在技法创新与人文精神表达上的双重突破,使其成为中国艺术史上“以画载道”的典范。

‌:若需深入探究,可对比其《秋江渔艇图》(纳尔逊-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)及传李成《晴峦萧寺图》,分析北宋山水画的承变脉络。

 

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字画高清图古画高清扫描源文件,国画高清素材资源下载 » 北宋 许道宁 渔父图绢本49×219古画高清图下载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