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褚遂良摹《兰亭序》(全卷)行书纸本24×595
唐褚遂良摹《兰亭序》(全卷)行书纸本综合解析
一、作品基本信息
-
作者与形制
- 传为唐代褚遂良临摹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的行书作品,纸本墨迹,现存多个版本。
- 主流摹本尺寸不一,如北京故宫藏本纵24.3厘米、横70.2厘米(绢本)8,另有纸本卷轴形制,具体尺寸未明确记载。
-
藏地与递藏
- 部分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、台北故宫博物院(兰千山馆寄存)等。
- 递藏脉络包含元代柯九思、明代项元汴、清代梁章钜等名家,但部分题跋被鉴定为明清人伪托。
二、艺术特征与风格
-
技法表现
- 用笔:融入唐代“尚法”特征,强化提按动作,转折处方折明显(如“领”“清”等字),与褚遂良《房玄龄碑》笔法相通。
- 结体:保留晋人侧锋取势的迅疾感,但部分笔画修正了原作的“败笔”,线条更显自然流畅,兼具法度与灵动。
- 章法:行气连贯,字间映带关系清晰,部分版本因绢本材质限制略显滞涩,但仍可见顾盼姿态。
-
摹本争议
- 早期被归为褚遂良摹本,明代董其昌认为可能为虞世南临作,清代学者多持“唐法运晋韵”观点。
- 徐邦达等学者指出现存多数褚摹本实为宋人据唐代底本再摹,仅少数题跋可信。
三、版本对比与价值
-
与“神龙本”差异
- 褚摹本以临写为主,修正了双钩填墨的机械感,用笔更接近书写自然状态。
- 神龙本保留晋人原貌(如侧锋迅疾感),而褚摹本因唐法介入,形成“肩角”等独特方折特征。
-
历史地位
- 作为连接王羲之原迹与后世书法的桥梁,展现了唐代对晋人书风的解读方式。
- 清代王澍评价其“以律诗格律写古诗风骨”,兼具临摹的忠实性与个人风格渗透。
四、版本鉴定要点
- 材质:纸本或绢本差异显著,绢本因年代久远泛褐,纸本更易表现细腻笔触。
- 题跋:元代柯九思、清代梁章钜题跋可信度较高,明代项元汴等藏印需谨慎鉴别。
注:褚遂良摹本因临写者功力深厚,常被视为研习《兰亭序》的进阶范本,其“修正性临摹”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
高清图下载地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