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 王珣《伯远帖》全卷纸本高清图书法长卷
一、作品概况
-
基本信息
- 形制与材质:行书纸本手卷,纵25.1厘米,横17.2厘米,共5行47字,麻纸质地,墨色清润,为现存唯一可信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。
- 内容溯源:书信体短札,内容为问候友人伯远近况,提及“羸患”“优游”等词,体现魏晋文人隐逸思想。
-
历史定位
- 与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《中秋帖》并称“三希堂法帖”,代表晋人书风的“清逸超然”特质。
二、艺术特色
-
笔法与结体
- 行书典范:用笔尖锋入纸,线条流畅飘逸,“顿首”“群從”等字提按分明,牵丝映带自然,展现“疏可走马,密不透风”的章法布局。
- 结字奇崛:字形欹侧取势,如“遠”(远)字左右错落,“臨”(临)字上下开合,兼具汉隶遗韵与今草动势。
-
墨色与节奏
- 麻纸吸墨特性使枯润对比强烈,“伯遠”二字墨色沉厚,“優遊”则笔锋渐枯,形成“一气呵成”的书写韵律。
三、递藏与流传
- 官方鉴藏:北宋入宣和内府,钤“宣和”“政和”印;清代归乾隆“三希堂”,卷首乾隆御题“江左风华”。
- 近现代流转:清末自宫廷流出,1951年由国家购回,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,保存状态完好。
四、历史评价
- 古代评述:明代董其昌称其“潇洒古澹,东晋风流宛然在眼”;乾隆赞为“晋人真脉,非唐以后所能仿佛”。
- 现代争议:部分学者结合史载质疑“伯远”具体所指人物,但学界普遍认可其作为晋人真迹的断代结论。
此帖以“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”的笔墨境界,成为中国书法史从“古质”向“今妍”转型的关键实证,其真迹属性更赋予其“墨林星凤”的不可替代价值
高清图下载地址